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教学园地>> 文章
[教研]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一堂好课的标准

发布时间:2007/10/16 13:18:57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607次浏览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一堂好课的标准

-----“一堂好课”标准教学大研讨活动总结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往往首先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相联系。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能力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呢?经过研讨,我们认为从发展教育的角度出发,一堂好课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好课”在教学目标上,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在这个前提下,“好课”在教学目标上,应努力落实“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 一堂好课,首先在“态度与价值观”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影响。重视国家意识和政治信念、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承担精神、开放意识和文化包容的态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等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是教学的基础目标,有具体要求,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反映学科的特色。 其次,一堂好课要积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表现为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自主性集中表现为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自觉自理等。主动性集中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上,强调学生要有高的成就感,强的竞争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主动积极地参与和强的合作交往能力。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具体表现在:阅读与交流表达、科学探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团队合作与组织、自我管理与规划等能力的培养。 最后,一堂好课必须要落实教学大纲,以及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课堂的乐趣和愉悦。学会或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学习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识是思维的工具,是发展能力的载体,也是培养态度和价值观的核心媒介。没有了知识的学习和建构,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基之塔。以知识为载体,在知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又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好课”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科学合理性。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善于驾驭课堂,从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目标出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准确、合理地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结构。同时教学内容应充实和反映现代科技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一是从科学理性出发,努力使显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并具有科学意识、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二是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意志、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关注群体间的社会交往和课堂教学中的潜在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好课”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教师教法的改革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二期课程重要的理念之一就是: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堂好课必须贯彻这个课程理念,在教学上方法上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在教学过程上,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追求卓越。课堂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多渠道的学习环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现代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学习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 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关注课堂中的群体间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积极建立群体间的合作学习关系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式学习相结合。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交往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 好的课堂教学非常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发展的差异,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尽可能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潜在优势,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衡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在教学中区别指导,分层教学,使学生实现有差异地发展。 好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科技与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的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追求课堂效果的最优化和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教师的良好素质和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是好课的重要特征。课堂上,教师能较好的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的不同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教学容量适当,教学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强。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演示实验以及教具的运用适时适度,且操作规范熟练,实践操作能力强。教学语言规范、精练、简明、生动,板书板画设计合理,字体规范。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好课”在教学评价上,表现为多元性主体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根据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突出激励和发展功能。而实施“多元主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有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要参与评价,教师也要共同参与评价,构成了多元性评价主体。突出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性,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改进学习方法与提高学习效果的过程。 其次,评价要突出过程性,即: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和认知发展。要看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在教师创设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是积极主动地探究,还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课堂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就是要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目标指引下通过学习,不断改进,促进学生的发展。 最后,评价要突出学生的发展性,即:突出对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而是要更多的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评价一堂好课应该是“取得了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


  • 站点统计:
  • 昨天访问:1555
  • 今天访问:1623
  • 本月访问:6627
  • 上月访问:96205
  • 访问总数:3391331
  • 会员总数:73
  • 文章总数:17596

版权所有:南京市梅山第二小学 苏ICP备12076886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402010434号

地址:南京市雨花台区梅岭小区内